9月9日晚“浙里师音 · 华章共谱”浙江省庆祝第41个教师节音乐会在浙江音乐学院举办。浙江省副省长卢山同志为刘鸿武教授等浙江省杰出教师颁奖。
颁奖现场。图片来源:浙师大非洲研究院
作为浙江师范大学非洲区域国别学学部主任、二级资深教授国家领军人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区域国别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兼秘书长、浙江省顶尖人才、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特邀委员、中非友好贡献奖—感动非洲的十位中国人,浙江省杰出教师、浙江师范大学非洲区域国别学院创始与现任院长刘鸿武是中非沟通的桥梁,也是非洲研究的引航者。
刘鸿武从事非洲研究40余年,1990年赴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留学足迹遍及非洲30多个国家,创办了中国高校首个综合性、实体性非洲研究院,推动区域国别学成为国家一级学科学生遍布各行各业。
“非洲学是一门行走的学问”这句话,刘鸿武不仅常说,更是用四十多年的时间,一步一步把它走成了现实。从桑给巴尔石头城到尼日尔河三角洲的热带雨林;从触摸千年斯瓦希里文明到探访嫩贝人部族的生活痕迹,他的足迹遍及非洲30多个国家,他把非洲人民当作朋友,把学问写在了路上。他说:“做学问就是要实事求是,扎根在真实的生活的大地上。”赴非调研期间,刘鸿武常常组织学生与当地学者、百姓、官员等各界深入交往,走进当地中资企业、高校和广阔乡间田野,他让学生在真实的相遇中认识非洲,以心换心。通过不断的行走与观察,年轻学子不仅收集到宝贵的一手资料,更在心里种下了对非洲深沉的热爱。
在学生们眼中,刘鸿武既是严师,亦是引路人。他坚持“用心学、勤思考、善做善成”,为每个人量身定制成长路径。课堂上,他博古通今,学贯中外,把非洲历史与文化讲得鲜活生动;课后,他带着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举办学术沙龙,让研究之旅变得有意思、有意义。他鼓励年轻人“走出去”——去非洲调研、去孔子学院担任志愿者、去国际学术会议上发声……当学生即将赴坦桑尼亚、喀麦隆、莫桑比克等国任教任职,他教诲学生深入了解这些国家的社会发展状况。通过启发式教育,刘鸿武帮助学子们找到研究方向以及未来从事的道路。
在刘鸿武一系列理念的引领下,其所在团队获得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一批又一批真正“行走非洲的浙师人”也逐渐成长:2017级博士生张升芸前往喀麦隆雅温得第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18级博士生林晨走进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坦桑尼亚代表处担任项目分析师;2019级博士生张利萍从坦桑尼亚教学经验中提炼出中非教育合作的研究;2017级硕士生、2020级博士生陈彪多次赴非,获评“优秀汉语教师志愿者”;2016级政治学专业硕士李昭颖博士毕业后重返非洲研究院,继续在中非关系领域深耕;2022级区域国别研究方向博士生曹峻烽留学尼日利亚伊巴丹大学;2023级博士生周含雨留学南非纳尔逊·曼德拉大学……他们的脚步,让理论长出了枝叶,落在了人群之中。
刘鸿武怀揣“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在大历史、大格局中理解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意义,将个体研究融入时代脉搏,做回应时代之问、世界之问的“有用学问”。在他的大力推动下,浙江师范大学逐步构建起本硕博一贯、援外研修一体的涉非人才培养体系。他在全国首创“非洲区域国别学本科实验班”,入选“国家急需区域国别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为中非合作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他也因此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
刘鸿武的视野从不限于书斋。1998年,他执笔起草的《关于重视非洲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建设报告》获江泽民同志批示,有力推动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的设立。他深度参与了历届中非合作论坛工作,2010年,他受习近平同志接见,牢记“为中国非洲研究培养更多人才”的嘱托。他推动创办中非智库论坛,发布“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先后建成全国高校首个非洲博物馆、中非交流博物馆和非洲翻译馆……一步步让中国与非洲的知识、文明深度相融。
刘鸿武曾提出“顶天立地”“两头落地”“六位一体”等学科建设理念,为中国区域国别学的发展路径提供了重要样本。2023年,刘鸿武当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区域国别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兼首任秘书长。2024年8月27日,习近平主席复信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名誉教授、南非前资深外交官格特·格罗布勒等50国非洲学者,为中非学术合作指明前进方向,引发“全球南方”国家的热烈反响。
因数十年来致力于非洲研究与中非友好的杰出贡献,刘鸿武先后荣获“中非友好贡献奖”“感动非洲的十位中国人”并在2025年荣获“非洲之友奖”。
编辑:武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