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葛永海教授团队所撰著作《蕴灵焕秀:金华山文化通论》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七章,共35万字,系2023年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大课题“金华山与浙江文化”系列研究(编号:23WH26ZD)的阶段性成果。

浙江金华山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对中国思想史、宗教史、文学史皆有较重要的影响。该书对金华山的早期历史叙述、黄大仙信仰、佛教发展、儒学演进、诗路建构、非遗保护和文旅开发等方面展开系统论述,重点分析金华山如何通过融聚多方面历史文化成就,塑造自身独特的文化形象。首先是文化的集成性。它是国内少有的聚合“儒、释、道”三教,融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一体的文化名山。万年上山文化、千年儒释道文化在金华山融会贯通,构建了底蕴深厚的文化空间和极具感召力的精神磁场。其次是文化的开源性。山为地之骨,水为地之脉。金华山对于金华地区具有重要的文化母体性,城市依山而起,因山而兴,金华山是浙中地区文化发展之渊薮与根系所在。这种文化共生状态的山城关系在中国名山文化中具有某种样本意义。第三是文化的谱系性。金华山文化千年传承,生生不息,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儒学思想、道教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等思想文化体系,不仅黄大仙文化在道教思想中独树一帜,以“崇德、尚学、勤业、创先”为核心的金华文化思想,更是直接促成了浙江文化中“经世致用”精神特质的凝结和沉淀,在中国文化思想谱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第四是文化的传承性。金华山文化千年传承,山上与山下,宗教与世俗,古典与现代,传承与发展,山与城的文化互动从未停止,形成了现当代时期同样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民俗文化、非遗文化等,真正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金华山历史文化研究为当代文旅开发与乡村振兴充分提供思想资源,通过创设名山文化传承新模式,塑造智慧文旅新业态,凸显名山文化研究的现实关切与当代价值。
该书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集中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存续史料。长期以来金华山的史料处于碎片化状态,该研究第一次全面搜集、梳理金华山的历史文献,对金华山的儒学、佛学、道教、文学领域的文献资料进行系统收集掌握,爬罗剔抉,辨析汇总,存续文献、集成史料,意义突出。二是学理阐释。运用宏观、微观相结合的视角,通过多角度解读金华山的认知、叙述史,透视金华山的儒学、佛学、道教、文学与金华地方社会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系统研究金华山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三是赋能实践。金华山历史文化研究直接契合浙江诗路文化带建设和全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对其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和诠释,为文旅开发与乡村振兴赋能,同时弥补浙江中西部文化研究相对不足的短板,进一步强化“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的整体品牌。
编辑:武艳
